24-12&13&14 骨折后谈

经历了接近 3 周的内耗,这周总算是有点起色,向好的状态发展了。 第 12 周的我写下这句话后与大家去聚餐,聚餐后便遇到意外左脚骨折了。最近两周全靠大家帮忙,既没有饿肚子,也算没有太耽误科研进度。而且因为骨折的缘故,最近和朋友们一起去实验室,再一起回家,回去后因为无法办公就早早得睡了,作息规律且睡眠充足了起来,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骨折期间我保证了每天去实验室,压力依然还是很大,但因为行动不便,偶尔想要偷懒逃避也无法实现,所以也慢慢地与压力和解了一些。不再逃避和欺骗式努力,不再对着屏幕发呆,不再独自内耗,不再想着以熬夜为手段来赶进度,知道每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更有规划和优先级地来完成科研、学习和生活的任务。尽管科研还是很痛苦,痛在身体,苦在心里 hh

最近从其他前辈的文字中学习,也从自身的感悟中总结,我发现科研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正反馈。科研没有学习时那样学到了一些知识,解决了一个问题那样的满足感;正相反,科研的探索过程是没有边际感的,既没有可以客观量化课题成功与否或进度的指标,也没有探索后的收获感。这样缺乏有效的正反馈,让我之前接近半年都非常地苦恼,同时也总是迷失在探索的过程。

经过一些时间的思考,我也与一些同学和朋友交流了这方面的想法,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1. 首先可以从外部条件入手,既然科研本身缺少正反馈,就去做一些有正反馈的事情,一些反过来可以给科研带来一定助力的事情。例如运动,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活跃精神,增加体力条上限。再例如学习,英语学习、数学、NLP、Coding 的学习。这些工具需要持之以恒地锻炼,而且我发现总会有用得到的时候。最近在优化 GPT Agent 做 Evaluation 的时候,帆哥就用到了他本科学过的 Evidence Theory,原理简单清晰,效果虽不一定好,但真的能让人眼前一亮,让我感悟颇多。2023 年我有坚持过半年练习 leetcode 每日一题等,但是到后面因为科研压力,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占用时间,导致后面便再没有坚持了。学习还是好的,接下来我应该重新分配一些时间,专时专用,保证科研时间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
  2. 从科研本身来说,没有指标创造指标,尽可能地给自己增加一些反馈。例如多与大家讨论,总结现有的进展找导师汇报等。说来惭愧,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与导师深入讨论过科研的进展。平常虽然也和组里的同学讨论目前科研的一些问题,但每次想与导师讨论,都觉得还不足够,不够完美,进而一拖再拖。之后还是应该端正心态,多向导师汇报。再例如每日计划、每周总结等,去年的每日计划我一直做到了年底,但是因为有一种自欺欺人、形式主义的羞耻感,便中止了。每周总结去年有小半年我一直在坚持做,后面就觉得有些形式化和挤占时间,只是偶尔写一写。但无论如何,当我每次梳理完一周的思绪,定好下周的计划(无论能完成与否 hh)后,总是能有一种思绪畅达的感觉。尽管每日、每周的总结依旧有一种形式主义的耻感,科研的日子还是需要这样的指标点缀或标记,但这一次我会放低期望和要求,一切都不应该成为强制,也不应该沦为形式,有收获就写,没有就不写,不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因为虽然我一直以严格的自律标榜和约束自己,但我发现目前的我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理智,身体和心里的疲惫感会让我在严格自律一段时间后彻底摆烂,反而会增加负罪感。

因此,基于前面的思考,接下来我需要更有理智地规划,把任务拆解地更明确,科学估计任务量;同时也更需要更有力地执行,约束逃避、怠惰的心理,专时专用,提高效率且给自己留有一些余地。说到余地,最近因为骨折,晚上会和朋友们一起回家,比之前提早好几个小时。也因为骨折,最近无法午休,也无法长时间站立办公,所以回去还挺累,基本就躺了。躺着看一会动画、刷刷信息,9 点左右就睡了。最近手表频频提示,睡眠时间明显增长,能有 8、9 个小时,质量也有所提升。与之对应的是精神内耗减少了很多,同时也因为有了一定娱乐,工作时因为花时间娱乐的愧疚感,专注程度也提升了。从这件事情中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类,统计意义上每天的工作效率是有效的,每天的产出 Output=Time x Efficiency。或许应该提升 Efficiency 这个指标,而非一味增加时间。

说起来,最近和北大还有国外的一些同学交流,发觉国内的硬件科研条件还是很有限的。Bo 组似乎也就几十张 a6000、4090 级别的卡,我北大 NLP 组的同学甚至比这个还少。与之相比,现在的我就非常幸福了,一般长期占着 8 张左右的 a800,浩哥说我们用的都是“美式装备”hh。当然,国外也一样有些组有很多资源,这一点上方差还是很大的。我自己的感受是,现在大模型时代比之前更加需要资源,更强调产学研结合。作为一个科研菜鸡,体力智力都处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能否 access 到更多的资源投入在科研上,是能否在学术界立足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比我本科时的经历,清华在人均资源这一点可以说是远远落后于国内的一些学校,除非是头部的个别人,符合学校造神的需求。国外的学校中,感觉 UIUC、CMU 还有一些大公立也是类似的培养模式。在科广的这段时间,让我坚定了以后要去人均资源多的地方发展,而非 Ranking、Title 等这些虚名。毕竟 Title 再大,对一个单独的个体而言,远远没有资源对个人发展的帮助更大。当然话说回来,在学界、甚至包括工业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Winner takes all”,还是要为了美好的未来更努力卷卷。

在科研方法论上,还是要多向身边的同学们学习,最近和大家交流很多,体悟也很多。接下来我准备给每一个 Project 创建一个 slides,把平常的实验结果、讨论内容都存进去,既相当于记录,也能预先准备未来的 pre 等等,提高效率。我需要对科研有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划,因为我发现目前的我缺乏对课题进展的把握,或许是经验不足,也或许是逃避和懒惰,我明明有能力对科研做更详细的规划却没有做,这是我的问题。

下周目标:

  1. 周六去拆石膏!
  2. 做好规划,认真执行
  3. 科研汇报

下面是第 12 周写下的内容,写了下面这段我就和大家去吃饭了,结果回来的路上就发生了意外 hh

最近几周,因为一直没有找到科研状态,后续的一些安排也一直没有确定,所以压力山大,严重影响了效率。再加上腰伤复发,急性期不得不在床上又躺了一周多,直到现在也依旧无法久坐。或许是我对疼痛还没有麻木,神经的麻木和刺痛还是会严重影响我的思考。

好消息是这周总算恢复得差不多,又可以坚持去实验室了,后面要恢复最佳的作息和锻炼。上周周末的时候暑假计划有了一些好消息,和同学讨论了一下大致有了计划,虽然与预期差距很大,而且可能会比较艰难,但依旧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最终决定确定下来。周一我厚着脸皮去请教了栋哥,咨询一些目前的困惑和科研规划,栋哥实在是太 nice 太靠谱了,我的学术慈父 hh。和半年前相比,现在我对科研的认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本我认为只要踏踏实实地好好做,总能做出些成果。即使是和其他同学合作,作为二作也有科研的贡献,可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但最近看完 2024fall 的申请情况后,我发现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作为 master 申请前还没有一作的工作,那么科研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质疑。尤其是现在 CS 的申请越来越卷,二作其实约等于无,无法证明我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所以接下来我打算调整策略,优先保证主导工作的精力投入,在听取帆哥指导意见的同时,也要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自己的科研负责,有基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