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 写在申请前

从去年 12 月起,心头一直被申请的焦虑感所萦绕。春节期间,我给自己放了假,希望通过休息来缓解焦虑,但这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春节后,我开始完整梳理申请的导师,也把知乎上 24 fall 的申请记录都看完了,意识到现在的我远远不足以在申请 PhD 时有一个理想的结果。这导致我的焦虑感日益加重,严重影响了最近的科研进度。我对自己当前的状态非常不满意,必须摆脱这种低效、内耗、焦虑和挣扎的困境。所以我想在申请前,把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梳理清楚。就像曾经在北京的病床上想的那样,按照这样的规划全力以赴:如果经过了 100% 努力,那么任何结果我也能接受;如果我没有做到 100% 的努力,那将来的结果我也必须接受。“当时不杂,既过不念”。

For PhD Application

  1. 导师 match 程度 > 生活环境 > 发展前景 > 学校专排/综排 > 其他

我的身体不好,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以为我快死了。当时我想即使要死,我也希望做出来一点东西。因此,学校的名气、排名等都没有导师和组对我的意义重要,我希望能找到足够 match、人品可靠的导师。这之后,如果能在一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的地方生活,那就更好了。(这样一想,其实现在的导师真的很 match。浩哥有高远的学术追求,也有着高尚的学术道德,同时这边的生活环境也非常宜人。不过,要是还这样下去,我也达不到留组的标准 hhh)

  1. 做有影响力、被人认可的工作 >> 数量

或许在申请前,我必须要先做出一些 incremental work 来证明自己有良好的科研素养,从而申请到好的 position。但进入 PhD 阶段后,我更希望能做出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作。至少像轩哥讲的那样,保证能毕业后开始思考如何做出被人认可的工作。

  1. 与业界紧密结合,做能落地的研究,做经济独立的人

从高中起,我就希望能参与到真实世界的运行,所以我一直期望将来的工作是与工业界能 align 的。坦白说,AI 领域的实践远远超过理论,所以我必须要做问题导向的研究。此外,从本科起我就实现了经济独立,硕士期间科大提供的工资更让我能积攒一些交流的资金,因此我希望 PhD 阶段能继续保持经济独立。事实上,我总觉得对父母有所亏欠。在同龄人纷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之时,我却仍一事无成,这或许也是现在的焦虑来源之一吧。所以,即使我现在无法用更优渥的生活回报家人,至少我要成为经济独立的人。不仅仅是堪堪生活,还能有一些余裕保证未来必要的交流访问活动。(所以单单从钱的角度,我是很感激科大的,让我能比在清华的同学生活更宽裕一些。)

For Life

  1. 健康、规律、可持续地生活

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活着。对健康的管理也是自律能力的体现,如果我做不到,那么我必须接受带来的后果。

  1. 拒绝短时多巴胺刺激,延时满足

这一件事是我一直以来就在做的,只不过曾经我认为长视频还是可以适当的作为休闲和增长见识的一种方式,但现在我意识到自己的自控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我也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所以使用 B 站时,我也会点进擦边视频;也会看看游戏视频;只会偶尔看看知识类视频,远不如曾经的期望。现在我认为视频并不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最优先手段,诚然视频可以用多模态来让人更沉浸在其中,更容易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但是所有视频都包含着大量极其冗余的信息量,这是对大脑的负担,也严重阻碍了学习效率。与阅读相比,视频不是一种高效的手段。所以在申请前我不想再继续浪费紧张的时间在低效的、容易让我沉迷的视频上。今后,视频将仅作为信息检索和文本补充的手段,但我不再会接受推荐算法的填鸭,也不会再主动去看无关的视频。

For Research

  1. Work hard, play harder. 我发誓我在半年前听到这句话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刻骨铭心的认可。直到经历了 3 个多月的低效科研后,我意识到不能再接着自我欺骗了,让自己假装忙碌是没有意义的可耻的行为。如果是工作,那就去做;如果累了,那就更要好好去休息、玩耍。时间是宝贵的,我不能再这样挥霍了。最近看到了一位前辈的经验分享,感觉非常值得现在的我学习,这里引用如下:

同为人工智能 PhD,科研方向 Vision-Language, 是卷中卷(CV)和大大卷(NLP)的交叉部分。下面的分享或许政治不正确,但听过的都说牛逼。

第一,真的真的,压力与工作成效没有正相关性。这是我复盘前两年的幡然醒悟。国人的认知里普遍有一个奇葩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鲜有人公开挑战之;而被过分强调的效果多是促人自虐、便于被人管理。这个奇葩想法就是吃苦精神,就是不吃苦就不会有成绩,就是羞耻的,就是认为同样发篇论文,那些艰苦脱发的朋友更光荣,躺赢的都是浪子。吃苦精神本身没什么问题,但 PhD 已经是校园里最不躺的一拨人了,执着于吃苦往往让人走进一个盲目、低效、自找罪受的境地。这是个错误,错在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家人们,不如多动脑筋思考适合自己的策略,而不是逼自己读论文、熬夜、不娱乐、不打游戏。以读论文为例,你抗拒读论文是因为你感觉不到收获,而你却在责备和逼迫自己读。这只会让你陷入更差的身心状态,然后你更不愿意做该做的事。

第二,“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教员的这句话太 nb 了,我用白话说就是精神越紧张你身体就越懒,你精神放松身体反而更容易勤快,“有一种进攻叫做撤退”。这是个心法,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的根本原因是多数人并不敢在精神上放松,放松让你没有安全感,你担心落后,你怕莫名其妙的被淦。而有一天你终究会意识到,保持健康高能的身心状态是优先级远高于科研成效的。如果状态不好,玩才是解决问题(work hard play harder),我们完全可以(偶尔)游走于博导开除你的边缘。据我观察,成效理想的博士其生活都是比较潇洒的。状态最难受的人往往是玩也没玩好工作也没工作好。工作的时候内心抗拒想玩,而玩的时候又愧疚不能放得开。

第三,当有了如上心法,这时候再谈如何抗压,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做更有挑战的事,且不乱了方寸。对我来说读书和交流是最有效的两点。我们所经历的压力,那些大佬都经历过,从他们的记录中俺们会获得升华。没有阅读的努力如同没有教练的健身,容易练残废。比如翻翻冯唐的《成事心法》。和同学和师兄师姐交流也很有用,会发现原来大家表面虽然都端着,但内心都慌得一 b,原来不只是自己这样,这时候心态就会放松很多。如果你社牛,你和你博导酒过三巡,会发现他也有自己的焦虑。

平衡科研和生活,本质是心态的平衡,而不是时间或体力上的平衡。只要心态到位,即使每天很忙,丰富的生活体验也不会缺席。这方面有两个技术大家可以试试。第一,是让担忧可视化。就是把担心的情况具体的写在纸上,看见它。当真正看清了担心的状况具体是什么,多数人会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可以接受的,于是心态会放松,会达到更好的成效。这个技巧基于心理学,就是担忧往往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是模糊的,而模糊就会放大恐惧。这和害怕夜路而不怕白天同理,因为夜晚看不清环境,就会花费更多精力用于防御。第二,是把自己想象成焦虑的放大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若知道自己是焦虑的放大器,或许就可以想到放大之前的事物是怎样的。这是心理学家曾奇峰在视频里分享的。

第四,适合于 AI 方向 PhD 的建议。我最大的建议就是早早去大公司的科研组做个实习。AI 方向顶尖公司三五个月的调教绝对会让亲们后半段读博走向正轨,去除信息不对称,免去很多不必要的脱发。为什么我在第一、二点强调心态的放松,因为时间本应该被花在思考策略上(比如觉知到自己处于迷茫状态,此时需要去实习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继续逼迫自己熬夜读论文。

作者:金瀛若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6783921/answer/23583506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曾经的我,致力于精确到分钟级的安排和时间优化,希望让自己像精密的机器,不知疲惫地完成填充得满满的日程表。但是我失败了,因为我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类,无法像机器那么理性与精准。我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总是会拖慢精密计划的执行。现在我承认自己的错误,也重新审视时间管理的意义。我愿意用努力用 100% 娱乐的时间努力换取工作时的 100% 专注;我愿意花时间去思考策略,而不是一头扎进不知所谓的实验重复劳动;我愿意花时间做一些没有那么功利,却对人生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花时间陪伴家人、花时间与朋友待在一起等)。

  1. 全面锻炼科研基本功。英语听说读写、最新论文的跟进、代码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都应该全面坚持培养。最近和 CMU、Stanford 的优秀的 PhD、AP 交流下来,发现和他们最大的差异就是这些基本功的不足,他们远胜于我。关于这一点,接下来我打算固定好每天的时间段,把每个时间段应该做的事定下来,排除万难坚持去完成,相信习惯的力量。

写到这里,念头通达了不少。其实过去 3 个多月,我一直陷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和迷茫,总感觉曾经的一些所做所为太天真,太形式主义。但现在我觉得一次两次确实是形式主义,如果能坚持去做,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问心无愧的实事。所以接下来我可能要狠狠地开倒车,把一些习惯性的东西拾起来,(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我可以接受失败,只要我是倒在前往成功的路上。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念。